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汇聚多方力量开展“麋鹿不迷路”公益活动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作者:科研监测处 | 发布时间: 2024-03-03 | 194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4年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直直公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了“麋鹿不迷路”公益活动,旨在呼吁公众更多关注我国迁地麋鹿保护现状,守护我国特有珍稀物种。


【麋鹿的前世今生】


麋鹿距今已有200-300万年的历史,最早出现在更新世,是中国的特有物种,由于长相奇特——角似鹿,脸似马,蹄似牛,尾似驴,麋鹿既被视为吉祥富贵的“上古瑞兽”,同时又被戏称为“四不像”。繁盛时期数量甚至超过了一亿,种群发展十分顺利。然而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麋鹿种群在中国境内灭绝。至此,麋鹿开启了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活,繁衍艰难,种群数量在世界范围内也几次濒临灭绝。   


1985年,为了重新迎回国宝麋鹿,我国政府启动了“麋鹿重引入计划”。1985年至1987年,77头麋鹿从英国分三批被重引入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23年,我国已建立89个麋鹿迁地保护区域,麋鹿种群数量达到了12000多头。其中最北端、气温最低、海拔最高的麋鹿自然保护地,就是位于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大青山保护区麋鹿保护】


201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立项、启动实施了麋鹿和普氏野马种群扩散与扩大放归项目,2021年9月28日-29日,成功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归27头麋鹿。2022年4月3日,在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放归后的麋鹿种群在大青山保护区常年低至零下二十多度的环境中成功越冬并迎来了第1头小麋鹿降生,成功刷新了麋鹿种群麋鹿通常生活在-10℃-35℃的环境限制,为麋鹿迁地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参考。截至2023年6月29日,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新生并存活14头麋鹿幼崽,这意味着放归后的麋鹿种群在大青山的自然环境中已获得持续自我繁衍的生存能力。


目前,内蒙古地区的野生麋鹿种群建立还处在初级阶段,急需通过收集麋鹿的运动轨迹和分布情况数据,来分析其活动范围和迁徙路径,以求为麋鹿的种群生存繁衍制定更加详尽的保护措施,能够更好地在自然灾害和疫情发生时及时开展干预保护等工作。新生麋鹿的生长情况也需要进行多维监测,以确保其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发展。


本次公益活动为大青山保护区麋鹿种群迁地保护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得到了来自野生动植物保护公益组织以及明星达人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他们分别以不同形式为“麋鹿不迷路”公益活动进行助力发声。


【UP青年力,要发光更要发声】


新时代,新青年,新生力。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雨佳、靳泽依,龚骏玮三位同学,一直十分关心关注麋鹿种群在大青山保护区野化放归后的保护情况,并提议发起了此次“麋鹿不迷路”公益活动。


【直直公益:科技助力保护 益起行动】


“直直公益”作为勇担社会责任的公益组织,一直专注于生态环保领域的公益项目,相信保护环境的最好时机就是现在。此次活动, “直直公益”向大青山保护区新生麋鹿种群捐赠了一批北斗卫星定位项圈,用于新生麋鹿种群的健康监测,科技助力麋鹿迁地保护。科研人员可以通过新生麋鹿颈部佩戴的北斗卫星定位项圈,进行种群的健康监测,了解麋鹿的活动轨迹和范围,结合栖息地调查,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同时也为今后珍稀物种放归自然提供了科学参考。


【汇聚星达人  E启正能量】


作为“大青山麋鹿守护官”, 安琥、陈鑫海、陈星旭、韩栋、卢靖姗、陆毅、毛晓彤、任宥纶、宋轶、王赫野、王星越、谢彬彬、徐正溪(艺人姓名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等13位演艺明星纷纷发布微博为保护麋鹿公益活动发声,号召公众关注麋鹿迁地保护行动,传递守护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正能量。



知名MCN公司思空科技和蜂群文化也对此次公益宣传给予大力支持, 23位网红博主发布麋鹿迁地保护主题视频,依托网络媒体传播力让大家更加直观了解迁地麋鹿的生存现状,引发公众强力关注。


下一步,大青山保护区将继续加强大青山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的迁地保护贡献大青山力量,号召更多公众参与到大青山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中,让生态保护的正能量传播得更快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