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竹产业年总产值超3000亿元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2-09-29 | 31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大力培育竹资源、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竹产业再谱新华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我国大力培育竹资源、弘扬竹文化、发展竹经济,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竹产业再谱新华章。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我国是世界上竹资源丰富、竹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科学技术基础相对系统,产业初具规模。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竹林地面积701.97万公顷,占林地面积2.47%。我国有竹类植物39属83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1642种的5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竹产业在基础研究、新产品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已制定竹材相关标准200余项,占世界相关标准的90%以上。特别是在2020年,首个由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竹子标准——《ISO 21625竹和竹产品术语》《竹炭》等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竹子标准化的突破,提升了我国竹产业在国际标准方面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此外,我国在竹类新品种、新产品以及新研发机构等方面也获得突破。19个竹类新品种荣获《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竹展平复合规格材”“竹吸管”“竹缠绕复合管”等数项新产品涌现,中国资溪竹科技创新中心、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等竹产业研发机构成立,搭建了支撑竹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竹子是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产业融合度深、带动能力强的生态经济物种之一。十年来,竹产业发展迅猛、势头强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竹子利用领域不断拓宽。竹产品涉及竹建材、竹日用品、竹编工艺品、竹家具、竹浆造纸、竹纤维制品、竹炭和竹醋液、竹笋加工品、竹提取物等十大类,包括100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竹材在建筑、装饰、家居、水利、市政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国内已有上万家竹加工企业,竹产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千万人。截至2020年底,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达3198.99亿元。


  浙江、福建、四川等重点竹产区充分利用竹资源优势,坚持走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重一产、强二产、带三产,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大力探索竹林“四库”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的竹日用品、福建的竹家具、四川的竹浆造纸特色明显。


  各地在竹林培育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竹林复合经营的新路子,开展“竹笋”“竹荪”“竹菌”“竹中药”“竹林鸡”等复合经营,竹林的综合效益大幅提升,竹林产值增收效益明显。在浙江安吉、四川青神、福建建瓯、江西资溪等地,竹产业已成为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林农主要收入来源。福建建瓯市竹业从业人员约30万人,竹产区竹农人均年销售笋竹收入6000多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的39%以上。竹产业已构建起乡村振兴的新型产业体系,成为增加脱贫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


  文化传承亮点纷呈


  我国竹类植物资源丰富,有着悠久的竹栽培利用历史和深厚的竹文化底蕴,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智慧的结晶,引领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和时代发展潮流。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竹子与华夏儿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种竹、养竹、用竹、爱竹、赏竹、写竹、画竹、咏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历代无数文人墨客赋诗作画配乐,创造、培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光耀璀璨的竹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把竹子称为“君子”,外国朋友把中国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五千年中国竹文化,历经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形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竹——年年萌发、自我更新、宗生族茂、布满大千、人竹共生、竹赋人情,博大雄浑与天地为一的绿竹境界,表达了独立、坚韧、包容、固守、虚心、谦和、团结协作等人文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和坚守包容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自1997年以来,我国先后在浙江、湖南、四川等省份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是传承弘扬竹文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一些重点竹区依托当地的竹林资源和生态优势,以竹业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竹林康养旅游产业,打造以生态保护、旅游观光、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集群,推动中国竹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


  助力“双碳”作用凸显


  实现“双碳”目标,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竹产业集生态、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竹林资源培育和竹材加工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竹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生态功能,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二氧化碳以枝、叶、干等形式固定下来,竹类植物单位时间固碳效果良好,可以说竹林是一种绿色可自生的碳捕集碳封存复合系统。1公顷毛竹林年均固碳量4.91—5.45吨,是杉木人工林的1.5倍,是热带雨林的1.33倍。竹材是高效廉价的碳封存体,推广使用绿色低碳竹材制品,固定在其中的碳就基本不再释放,固碳于千家万户之中,对于“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建材领域,一些高性能竹纤维复合材料,甚至发挥了替代钢材、石材等高耗能建材的作用。相比钢材、水泥、塑料等材料,竹材加工不仅能耗低,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下脚料、剩余物均可作为生物质燃料使用,在提高竹材利用率的同时,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竹材加工的减碳贡献日趋显现,更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1年底,安吉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正式成立,首期竹林碳汇收储(含预收储及共富帮扶)规模0.94万公顷,已有4家金融机构向当地的村庄、村民、企业授信40亿元“碳汇收储贷”,为竹林碳汇发展注入了活力,为实施竹林质量提升、提高竹林效益、增加竹林碳汇能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国际合作稳步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竹产业在南南合作与“一带一路”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国际竹藤组织平台,激发产业新动能,以新业态新模式赋能外贸高质量发展。根据国际竹藤组织发布的《2020中国竹藤商品国际贸易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竹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2.1亿美元,占世界竹产品贸易总额的60%以上,竹产品对外贸易量居世界首位,我国在竹产业国际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


  十年来,中国竹产业协会携手国际竹藤组织,积极深化国际战略合作,参与举办首届世界竹藤大会和中国国际竹产业交易博览会等多项国际活动,推动我国优秀的竹加工技术和竹文化走出去,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在2022年6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期间举行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发布了《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成果清单》,共32项,其中第18项为:中国将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再次为全球减少塑料污染、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新竹高于旧竹枝,赓续前行正当时。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竹产业创造丰硕成果的十年,是竹产业不断走向世界的十年。面向未来,中国竹产业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完备的现代竹业生态、产业、文化体系,构筑美丽竹林风景线,为助力乡村振兴、治理塑料污染和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