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展示(一)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作者:韩菊花 | 发布时间: 2022-03-24 | 912 次浏览 | 分享到: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阴山山脉中段,横跨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的11个旗县区,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是阴山山脉山地森林、灌丛—草原镶嵌景观最完好的部分,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是华北植物区系与蒙古高原植物区系的分界线,是沟通东北、华北、西北动植物区系的过渡带和大型动物活动的通道,是一个难得的野生物种资源基因库,是一处天然的动植物园,是阴山山脉多样的生物资源和景观的缩影,是一处理想的科研和宣教基地。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不断强化监管力度,努力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有效降低和遏制了人类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负面影响,保护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改善,中华斑羚、豹猫、赤狐、西伯利亚狍等多种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

 

豹猫 Felis bengalensis

食肉目 CARNIVORA

猫科 Felidae

头圆,体似家猫,但略比家猫大。体长400-700mm,体重2-3kg,尾长220-380mm,超过体长的一半。两颊具有白色斑纹。全身点缀着深棕或黑色的斑点,在背部中央常有一条贯穿全身的斑纹,前额到颈部常有4条深色的纵向条纹,尾巴有斑纹环绕,尾尖端棕色或黑色。

主要栖息于山谷林地、郊野灌丛和林缘村寨附近。攀爬能力强,夜行性,独栖或成对活动。主要以鼠类、兔类、蛙类、蜥蜴、蛇类、小型鸟类、昆虫等为食,也吃浆果、嫩叶、嫩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拍摄地点:五当召、马鞍山、九峰山、大青山、白石头沟、古路板、上高台管理站辖区。



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oral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牛科 Bovidae 

体长110-130cm,体重40-50kg。眼大,向左右突出。耳朵较长而直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角长15-20cm;角的基部距约15mm。体毛棕褐色或灰棕褐色,背部有黑褐色背纹,颈背有较短的鬣毛,尾短、尾末端棕黑色。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一般几只或10多只成群活动。秋冬季喜欢在具有悬崖峭壁的阳坡休息。多在早晨和黄昏觅食。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拍摄地点:九峰山、大青山、白石头沟、井尔沟、上高台管理站辖区。



赤狐 Vulpes vulpes

食肉目CARNIVORA

犬科Canidae

体长60~90cm。通体棕黄色或棕褐色。耳背面深褐色。四肢色较躯干部稍深,尤以腿后侧为甚。尾部棕褐色,尾毛长而蓬松,尾梢白色。栖息于各类地形和生境。昼伏夜出。主要捕食啮齿类动物,也食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及鸟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拍摄地点:保护区各管理站辖区。

  


西伯利亚狍 Capreolus capreolus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体长100-140cm。尾很短,不超过4cm,隐于体毛下。四肢细长,后肢略长于前肢。每只脚具4指,中央2蹄大而着地。成年雄性具较短的骨质角,一般只有3叉。幼兽体毛红棕色,背部有6行白色纵斑。栖息于山地林缘、疏林和灌丛。主要食树木的幼枝和叶、禾本科植物,也吃苔藓、地衣和蘑菇。喜群居,一般3-5只为一群。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拍摄地点:保护区各管理站辖区均有分布,保护区内种群数量最多的兽类哺乳动物。



梅花鹿 Cervus nippon 

偶蹄目 ARTIODACTYLA

鹿科 Cervidae

颈部和四肢细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耳大,直立。雄鹿具角,鹿角4叉,偶有5叉。尾短,不足体长的1/10。成、幼体体侧均有成行的白色花斑,臀斑白色。毛色随季节变化较大。冬季,身体被毛长而密,呈栗褐色,白斑不明显。栖息于混交林、林缘、山地、草原和灌丛等地带。栖息地随季节不同而不同,冬季多在南坡,春秋季节多在开阔地带,夏季喜栖息于森林中,有时迁移到高山处。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嫩芽、树皮、果实、苔藓和蘑菇等为食。野生数量极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列为濒危种(EN)。

      拍摄地点:古路板管理站和五道沟管理站辖区。



环颈雉 Phasianus colchicus

鸡形目 GALLIFORMES

雉科 Phasianidae

雄鸟体长约85cm,羽色艳丽,有显眼的耳羽簇,眼周裸皮鲜红色,有白色颈圈,尾长而具横斑。雌鸟体长约60cm,羽色暗淡,背面呈浅棕灰色,无白色颈圈,尾较短。栖息于灌丛及草地。杂食性,随季节不同而变化。营巢于灌丛和草丛。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拍摄地点:保护区各管理站辖区均有分布,种群数量较多。



蒙古兔 Lepus tolai

兔形目 LAGOMORPHA

兔科 Leporidae

体长约46cm。耳长,尾短。尾背面中央有1块明显的黑斑或黑棕色斑,斑块周围及尾腹面白色。栖息于多种生境。傍晚和夜间活动。取食锦鸡儿等的嫩枝叶、禾草类、蒿类、各种农作物、蔬菜及种子等。拍摄地点:上高台管理站和五当召管理站辖区。



石鸡 Alectoris chukar

鸡形目 GALLIFORMES

雉科 Phasianidae

体长约28cm。嘴石板黑。脚肉灰色。上体棕褐色具栗色横斑,两翅具明显的白色纵纹,腹部具黑色马蹄状块斑,胁具褐色横斑。雌鸟腹部无黑色块斑。

栖息于低山丘陵、灌丛草地、沙地疏林及荒地。植食性,兼食昆虫。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

拍摄地点:保护区各管理站辖区均分布,种群数量较多。



黄鼬 Mustela sibirica

食肉目CARNIVORA

鼬科Mustelidae

中小型食肉类。体长30-40cm、体形细长、四肢短、颈部明显、吻短、前后足均为5指。毛色棕黄,腹面颜色略淡。上、下唇白色,喉部及颈下部常有白斑。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尾背部颜色与背色一致。

栖息于山区、平原、城镇居民区等多种环境。会攀爬,行动迅速,善于钻越缝隙和洞穴。捕食昆虫、青蛙、蜥蜴、鼠类等各种小动物,有时伤害家禽。

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拍摄地点:九峰山管理站辖区。



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食肉目 CARNIVORA

鼬科 Mustelidae

体长60-70cm。身体肥壮,头大颈粗,四肢短健,鼻吻部狭长而圆,形似猪鼻。背毛棕黑色,从前额至颈背有一条短宽的白色纵纹;两颊在眼下各有1条污白色条纹,下颌及喉部白色。栖息于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山地灌丛、草地等环境中。穴居,如岩洞、岩石裂缝、树洞。生性凶猛、习性夜行,杂食性,食蚯蚓、昆虫、蛙、蜥蜴、玉米、红薯、花生等。有冬眠习性。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拍摄地点:九峰山管理站、马鞍山管理站、大青山管理站辖区。



亚洲狗獾 Meles meles

食肉目 CARNIVORA

鼬科 Mustelidae

体长约70cm。头部有白色纵纹3条,中央一条由吻部到额部。体披有长而粗的针毛。背部毛基白色,近末端黑褐色。喉、胸、腹和四肢黑色。洞栖、黄昏或夜行,食植物根茎、昆虫、鼠类,喜食玉米、瓜果等。有半冬眠习性。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拍摄地点:古路板和五当召管理站辖区。



花鼠 Tamias sibiricus

啮齿目 RODENTIA

松鼠科 Sciuridae

体长约16cm。尾长10~12cm,超过体长之半,尾毛蓬松。背毛灰黄色,体背及两侧有5条黑褐色纵纹,各黑褐色纵纹之间夹有灰白色条纹。栖息于森林和灌丛,居于树洞或岩缝中。以坚果、浆果、植物种子等为食。有冬眠习性。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拍摄地点:马鞍山管理站和九峰山管理站辖区。



达乌尔黄鼠 Spermophilus dauricus

啮齿目 RODENTIA

松鼠科 Sciuridae

体型肥胖,体长163-230mm,体重154-264g。前足掌部裸出,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长30-39mm,后足部被毛,有趾垫4枚。尾短、约40-75mm;头和眼大,耳长5-10mm。主要栖居于景观开阔地区,环境较干旱的沙质土壤地带及靠山的缓坡地带的干草原及其毗连的滩地上。植物性食物为主,主要吃农田作物及牧草的绿色部分及种子,秋季也常捕食昆虫、青蛙和小型鼠类等。拍摄地点:上高台管理站辖区。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功能区,也是我国西北部重要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保护区内有近1100种高等植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10种,有近2000种野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走向与周边人类社会和谐共生,协同发展阶段。(韩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