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露时,浙江宁波西沪港的滩涂已泛起粼粼波光。退潮后的泥滩上,几位渔民正弯腰采收浒苔,跳跳鱼、青蟹沿着潮沟缓缓爬行,远处成群的白鹭掠过浅湾,翅膀拍打出清脆的声响。“以前这里全是互花米草,其他什么都没有。”渔民老徐直起腰,指着滩涂笑道,“滩涂整治之后,我们一天最多能捞500公斤浒苔,可以卖1500元到1800元!”
互花米草自引入我国之后,凭借强大的扩繁能力成为中国沿海滩涂分布面积最广的盐沼植物,导致本土物种锐减、航道淤塞,对滩涂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宁波市全域启动互花米草防治攻坚,通过三年集中防治和精准治理,清除互花米草24万余亩,有效遏制互花米草群落,恢复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
以治先行 阻断互花米草传播危害
宁波市坚持高位谋划,将互花米草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抓,从机制建设到资源整合,构建了全域协同的治理格局。市委市政府通过总林长会议、总林长令部署推进互花米草防治工作,各级林长以“一会一令”“巡林挂联”等方式解决基层防治难题梗阻。
坚持科学除治,根据互花米草分布生长特点,编制全市9个县级互花米草防治技术方案,全市1000余个防治图斑实现“技术+职责”清单化管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宁波做法”,创新优化“提前刈割清种”“起垄翻根二次深埋”“刈割腹膜”等物理防治方式。加强同一岸线和海湾区的统防统治,与相邻的嘉兴、台州林业主管部门建立跨区域互花米草联防联控机制,签订合作备忘录。
坚持落实保障,自然资源(林业)、发改、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等市直部门多次会商,依法依规简化政策要求。各区(县、市)党委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采购流程,创新“县局统招、乡镇分签”招标模式,大幅度压缩招标采购环节时间,为互花米草防治攻坚战的快速打响、稳步推进赢得了先机。高标准落实防治专项资金,明确专项资金按照防治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不超过1500元/亩的奖补,进一步强化制度约束与激励引导。
紧抓政策导向,统筹自然资源部“蓝色海湾”海洋生态修复、河口湿地生态修复等工程,合力推进互花米草治理。其中,选定象山县西沪港和蟹钳港两大互花米草入侵区域,于2023年成功申报宁波(象山)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项目治理区域涉及2.61万亩,海岸线达76千米,目前治理互花米草2.47万亩,完成海堤生态化建设13.27千米。
以管促治 长效管护巩固除治成效
宁波市海岸线漫长、地形复杂,互花米草治理战线长、难度大,加之滩涂资源丰富,为互花米草提供了广阔入侵空间与适宜生长环境。今年以来,全市互花米草防治从以治为先向长效治理的目标转型。
优化防治策略,制定严格管护遏制复萌扩散、合理利用提升综合效益的年度目标,组织全市开展互花米草防治“巩固增效”“分色预警”等专项行动,明确互花米草物候期与防治重点时序,形成多源遥感、监测预警等相关技术规范,确保互花米草“除早、除小、除了”除治策略落实到位。
打造智治平台,贯彻落实国家林草局在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提升互花米草动态监测能力”“建立巡护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工作要求,宁波市积极谋划,探索在全市林业“多感合一”平台上创新打造“米草智治”应用场景,集成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处置跟踪和管护利用等工作模块,实现对互花米草监测管护的“一体调度、一屏总览”。
创新网格管理,将互花米草防治管理模式从传统的图斑化升级为空间地理网格化,创新构建了一套“业务网格+责任网格”的“双网格”管理体系,有效提升巡护管理的精准定位、责任监管和科学评估能力。探索建立更加直观形象、快速实时的分色预警响应机制,对业务网格内监测到的复发(扩散)情况进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利用“天—空—地—人—网”立体监测网络实时采集全域互花米草新增、复发数据,并通过“米草智治”应用场景下发,各地使用“甬林通”外业移动端及时开展核查举证与问题销号,确保发现一处、清除一处、动态清零,形成发现、研判、核查、评价、监督全过程监管。
强化风险研判,为提升主动监测防御能力,推动互花米草长效管护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今年宁波市积极开展互花米草扩散与复发的内在机理研究,综合考虑历史复发情况和除治方式、地形地貌、水体水质、岸线属性、入侵源分布,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等影响因子,初步构建互花米草二次入侵“高、中、低”风险评估体系。
以用增效 推动“两山”理念转化实践
宁波不断推进互花米草除治后滩涂的综合利用,融合生物替代、用海养殖与自然恢复,构建长效治理体系,助力滨海湿地效益全面跃升。
科学规划利用路径,坚持“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滩则滩”原则,依据全市除治区盐分、高程及土壤等关键环境因子,结合养殖规划与本土植被生态阈值,积极开展全市“四宜”区域数学模型和规划路径研究,并初步划定宁波市互花米草除治后滩涂“四宜”区划“一套图”,明确以“宜林、宜草、宜渔”为主导潜力的修复利用方向。
恢复生态保育力,统筹长效管护与系统修复,科学开展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恢复工作。在杭州湾区域等生态保护红线区、候鸟重要栖息地等关键区域,除治前后鸟类种群显著恢复,鸟类种类增加27.1%、数量增加196.7%,其中,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增加44.4%,底栖生物和植被数量、种类等生物多样性指标均呈现明显增长;利用芦苇、海三稜藨草等乡土盐沼植被自然演替和种源扩散的“生态杠杆”作用,余姚、鄞州等地已形成1万余亩生物替代示范区,有效抢占互花米草生态区位。
协同推动绿色共富,鼓励在规划养殖区域开展除治后的适度养殖,打造互花米草防治与生态养殖兼容的用海模式。象山县深化养殖用海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基层探索“以渔代治”的管护责任承包制,通过养殖用海“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将开放式养殖用海租金收益,专项用于互花米草治理后的滩涂长效管护,形成了“以海养滩”的良性循环,村集体及养殖户在享有经营权的同时,切实履行滩涂管护责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责任的有机统一。
互花米草治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宁波市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灵活运用政务新媒体、社区宣传栏、志愿者活动、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互花米草的危害性和治理必要性,及时公开治理进展与成效,畅通公众监督举报渠道。推动“我在象山有片海”等特色滨海文旅品牌建设,以适度的人为活动抑制互花米草复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如今,许多沿海村民、养殖户从最初的旁观者转变为现在的主动报告者和参与者,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互花米草防治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
从“一片草”到“万物生”,互花米草治理的实践,正是宁波市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生动缩影。作为浙江省互花米草治理的主战场,宁波市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协同共治,全力推动互花米草防治从“以治为先”向“长效治理”的目标转型,3年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4.3万亩,占全省总量的65%,交出了一份生态提质、治理提效的亮眼答卷。
未来,宁波市将继续以生态之美赋能高质量发展,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让碧海银滩成为百姓的幸福港湾,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注入更多的生态动能、筑牢更强的生态根基。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