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关于2024年度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的通报》(内直党工发〔2025〕23号),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党支部申报的《党旗护绿 同心共建》案例,经过多轮严格评审,成功入选自治区2024年度机关党建特色创新案例。
案例立足大青山保护区基层管护实际,以“打造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强前哨”为目标,创新构建“党建+生态保护”工作体系,探索形成“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社区共治”的生态保护新路径,为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获评,不仅是对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党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是对管理局长期抓实抓细党建工作的认可与激励。管理局将以此次评选为契机,在新起点上守正创新,持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党建品牌创建,努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保护区中心工作深度融合、互促共进,充分发挥党建在凝聚合力、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中的引领作用,让党建引领成效在保护区一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党旗护绿 同心共建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党支部
一、案例背景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包头分局白彦沟管理站党支部肩负着保护15.66万亩山林草地以及10多种国家级重点保护动植物的重任。面对生态保护任务繁重、传统治理手段效能不足、周边社区发展与保护协调难等挑战,管理站党支部以“打造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坚强前哨”为目标,创新构建“党建+生态保护”工作体系,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社区共治”的生态保护新路径。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一)筑牢生态保护红色堡垒,强化党建引领作用
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将党组织建在保护网格上,把党员作用发挥在生态链条中,实现“党建红”与“生态绿”同频共振。一是建立“三联机制”组织体系。构建“支委联系党小组、党员联系责任区、职工联系管护点”三级网格,将保护区划分为6个党员责任区,设立8个生态监测先锋岗。制定《党员生态责任考核办法》,实行巡护里程、物种记录、问题整改“三量化”考核。党员年均巡护里程达2000公里,较普通职工提高15%。二是创新“三学模式”教育体系。创建“红绿讲堂”学习品牌,组织党员年度常规理论学习48次,开展“生态党课进村庄”活动6场,举办“学思践悟”交流会3次,建设党建文化长廊与自然科普文化墙,推动党建文化与生态文化有机融合。三是实施“三亮工程”示范体系。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主题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6个,组建“尖刀班”突击队1支,防火期全员佩戴“党员突击队”红袖标。2022年忽鸡沟村突发山火,党员突击队1分钟响应、10分钟集结、30分钟抵达现场,与驻地村民协作连续作战6小时,有效保护了3000多亩草地生态安全。2024年汛期强降雨导致路面塌陷,83户村民出行受阻,“尖刀班”突击队与驻地政府连夜抢修生命通道,保障群众安全。
(二)打造生态治理创新样板,提升保护效能
党支部坚持科技创新与传统智慧相结合,运用现代科技提升保护效能,传承林草人执着、奉献、坚守精神,培育专业队伍,构建现代化生态治理体系。一是广泛运用“智慧巡护系统”。构建“森林防灭火预警监测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火源预警、物种动态监测的早期发现与自动识别,科技赋能使巡护成本降低50%,监测覆盖率提升至90%以上。二是积极构建“科技攻坚矩阵”。党支部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内蒙古林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多层次协作机制,设立野外科研监测点,聚焦保护区标志性动植物保护,共同推进杜松、油松病虫害防治、生长监测、灌木与草木群落样地监测及碳汇评估等项目。充分发挥高校实习基地作用,为生态学、林学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联合开展野外调查、疫源监测与先进设备维护。三是科学建立生态修复标准。结合保护区乔、灌、草生长特点,推行“近自然修复+人工辅助”模式,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利用自然演替规律恢复植被。对退化严重区域,选用抗逆性强、生态功能突出的特有物种,采取柄扁桃补植、针茅草覆盖、杜松人工繁育等措施,构建“乔—灌—草”复层结构。已完成300多亩林草地修复,杜松成活率达85%,柄扁桃成为区域优势灌木种,秃鹫、白鹡鸰、赤麻鸭、百灵鸟、画眉等鸟类已成功回归保护区。
(三)构建社区共治共享格局,实现保护与惠民双赢
党支部坚持严格保护与惠民利民协同推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筑牢生态安全群众防线。一是创新“生态惠民”机制。推行“保护区+村委会+农户”模式,积极为村民争取圈养补贴、饲草料补贴、春耕地膜及滴灌补贴,协助销售肉、禽、蛋、奶、黄芪等农畜产品,带动周边村民增收。建立生态公益岗位制度,签订《生态保护承诺书》,推动形成共治共享格局。二是打造自然教育品牌。立足管理站片区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植被生态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依托昆都仑国家湿地公园自然宣教馆,打造“党建引领+校地联动”自然宣教模式。支部党员主动认领宣教岗,担任义务讲解员,走进校园讲授“濒危物种保护”等主题课程。践行“保护、支撑、发展”理念,与周边中小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师生参与“一日护林员”体验活动,实现“沉浸式”自然教育。三是深化区域保护协作。与属地政府签订《生态保护联防联控协议》,与周边行政村签订《社区共管协议》,成立由保护区管理站、乡镇政府、派出所等组成的联合指挥部,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联合公安、应急等部门开展“清山清林专项行动”,推动从“单打独斗”向“多元共治”转变,形成“信息共享、联合巡查、协同执法”的一体化保护网络。
三、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是根本。将党建工作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教育体系和示范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二是科技创新是关键支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智慧监测网络,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生态修复,提升生态保护的科学化、精准化水平,实现科技赋能生态保护。三是社区共治是重要基础。建立生态惠民机制,让保护成果惠及群众,引导社区参与生态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强区域协作,形成多元共治格局,凝聚生态保护的强大合力。四是文化教育是长效保障。通过打造自然教育品牌,开展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为生态保护提供持久的文化和社会基础。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