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遵循“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邻城市,村庄与林区交错分布,人类活动频繁,存在林牧矛盾。长期以来,大青山区域的人工造林主要选用油松、侧柏、樟子松、落叶松、沙棘、山杏等树种,为生态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现有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生物量偏低、林相结构不合理,加之针叶树种抗牲畜啃食能力差、再生萌发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林地政策的调整,草地保护力度加大,自然保护区内可用于造林的土地面积有所减少。因此,造林模式与技术亟须顺应自然保护区建设的要求作出相应调整,从过去的大面积造林转向局部精准提升与区域环境治理。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合理地选择造林树种显得尤为重要,乡土树种的保护、发展和应用已成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中的关键课题。大青山部分乡土树种,如桑树、榆树、长柄扁桃、杜松、黄刺玫、绣线菊等,具备生命力强、耐寒、耐旱、耐瘠薄、生物产量高以及防风固土效能显著等特性。从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景观构建等多方面考量,这些树种均具有重要的保护和推广应用价值。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呼和浩特分局结合辖区森林植被修复实际,提出“保护和发展乡土树种”的理念,强调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应边修复、边总结,科学凝练符合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模式。在2023年实施的“重点保护动物受损栖息地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中,呼和浩特分局选定蒙桑、黄刺玫与山樱桃作为主要造林树种。经数年造林效果观察,桑树在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300米以下区域植苗造林表现优异,当年造林成活率超过95%。在常规造林管护条件下,三年生苗木可正常生长结果,年枝条生长量达20公分,三年保存率保持在80%以上。桑树所展现的高成活率、强抗旱抗寒性、耐啃食能力以及高生物量产出,充分证明其在内蒙古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生态造林中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除桑树外,黄刺玫、长柄扁桃、川板榆等大青山乡土树种也表现出优良的生态适应性。每年春季,雪青色的长柄扁桃与黄色的黄刺玫在大青山上次第绽放,遍布山野,构成大青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在大青山阳坡石质山顶部,黄刺玫与长柄扁桃等灌木生长良好,川板榆以小乔木形态在山体上部土层较厚处呈团簇分布。这些乔灌木的生态表现,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实施适度合理的生态修复提供了新的树种选择,也为优化造林结构、提升生态功能开辟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