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浙江杭州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张“世界级生态名片”的背后,是内蒙古自治区以全区之力守护北疆绿脉的坚定担当,是草原儿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答卷。
大青山横亘阴山山脉中段,不仅是内蒙古中部的生态脊梁,更是护卫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曾几何时,过度开采、草场退化让这座“阴山绿肺”蒙尘——裸露的山体、稀疏的植被,一度让生态屏障濒临“失守”。面对困境,内蒙古没有退缩,而是将大青山生态保护纳入全区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打响了一场跨越十余年的生态修复攻坚战。
从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为生态保护划定法律红线;到统筹“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国家工程,在全区范围内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向大青山倾斜;再到关停保护区及周边所有污染企业,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风沙源治理,内蒙古的每一步举措,都透着“全区一盘棋”的治理智慧。据央广网报道,经过持续治理,如今的大青山保护区面积近3900平方公里,孕育着1200种高等植物、2000余种野生动物,2021年放归的27头麋鹿已繁衍至60余头,普氏野马连续四年诞下幼驹,消失多年的中华斑羚重现林间——这些数据,正是内蒙古生态治理成效的有力见证。
内蒙古的生态担当,从来不止于“守”,更在于“融”。在保护大青山生态的同时,自治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大青山为轴线,串联起敕勒川草原、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空间,培育“生态+文旅”“生态+农牧业”融合业态。从呼和浩特周边村庄借青山颜值发展民宿旅游,到包头、乌兰察布依托大青山生态廊道推进绿色产业,再到全区推广“禁牧休牧”“草畜平衡”模式,让牧民在守护生态中增收,内蒙古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的路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证,不仅是对大青山生态成果的认可,更是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肯定。从守护呼伦贝尔草原的辽阔,到修复鄂尔多斯沙漠的荒芜,再到如今让大青山跻身世界生物圈,内蒙古始终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己任。山风掠过林海,生灵自在栖居,这抹北疆绿,既是内蒙古的生态骄傲,更向世界证明:只要坚守生态初心,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