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物圈 世界的生物圈】内蒙古大青山保护区成功入选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规划+基建+制度”合力铸就大青山标杆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发布时间: 2025-10-09 | 46 次浏览 | 分享到:

9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MAB-ICC)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跻身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国际对多年来保护区保护成效与管理水平的认可。站在国际舞台的新起点,管理局将持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恪守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保护、支撑、发展”三大功能要求,积极响应《杭州宣言》,落地实施“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推进保护区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 谋篇布局,规划生态保护建设新坐标


生态保护工作需要规划先行。管理局编制《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25—2034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工作方案,多次开展调查调研,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高标准谋划《规划》编制。《规划》将进一步明确保护区未来十年的发展定位和目标,紧扣国家公园的理念、标准和要求,将其作为保护区未来建设和管理的标准和行动指南,全面融入生态保护目标设定、保护修复措施、分区管控体系、科研监测布局、社区协调发展以及管理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系统布局野生动植物资源管护、生态修复、科研监测、公众教育、可持续发展等任务,深度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要求,为提升保护区管理能力、与国际标准接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强基固本,筑牢基础设施建设支撑网


基础设施是维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支撑”功能的基石。近年,管理局聚焦能力建设提升,成功申报并组织实施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细化方案、严格招标采购流程、高效组织协调各方、督促项目高效建设。共建成视频监控、办公OA等信息化系统10余套,显著提升科学监测精准度、巡护管理效率、防灾预警响应能力及日常管理协同性,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配备巡护车辆、巡护装备及虫情监测仪等业务设施设备近百种,增强巡护机动性与覆盖能力;修建管护用房、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等基础设施近600平方米,有效筑牢生物安全防控屏障与野外管护前沿阵地。 


三、 立规明矩,打造规范高效的内控制度


制度体系是提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长效治理能力的生命线。管理局立足规范管理职能,于今年开展了制度“回头看”工作,紧密衔接自治区林草局工作规则,印发管理局工作规则,系统梳理现行制度近50项,覆盖资源保护与经营、行政执法等重点领域,最终汇编形成制度手册。经过三年多的试行,对制度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及时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比如,在规划与财务领域精准施策,修订财务管理办法、招标和采购管理办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项目管理办法、中央和自治区财政自然保护地补助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等5项关键管理制度,实现对保护区运行中财务等关键领域的规范化、闭环化管理。这套制度体系以提升治理能力、保障资源安全、促进信息公开、落实生态优先为目标,为对标对表规范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夯实基础。


未来,管理局将以《杭州宣言》和“杭州战略行动计划”为行动纲领,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规划编制与重点项目高标准落地,凝聚合力守护大青山生态屏障,向世界展现中国绿色发展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