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物圈 世界的生物圈】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监测 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发布时间: 2025-09-30 | 13 次浏览 | 分享到:

2025年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为主题,审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2026—2035)》,并发布《杭州宣言》,制定未来十年发展蓝图,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以此为契机,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万家沟管理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总结在大青山保护区推进的红外相机网格化监测工作经验。通过科技手段不断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以扎实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生动展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基层一线的实践成效。


工作人员布设红外相机


一、织密监测网络,感知生态律动


2025年度,万家沟管理站经营管理股在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重点区域布设14台红外相机(第一、二季度布设6台,第三季度布设8台),初步构建起网格化监测体系。2025年以来,累计有效拍摄时长已超过2000小时,成功捕捉到狍子、中华斑羚、赤狐、豹猫等12种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依托影像识别技术,管理站精准分析并记录了各物种的行为特征与生境偏好:狍子多于清晨与黄昏时段活动于林缘开阔地带,以草本植物为主要食源,活动半径约3公里;中华斑羚偏好栖息于陡峭山崖与灌木丛交界区域,通过鸣叫维持种群联系;赤狐与豹猫均呈夜行性,前者主要捕食啮齿类动物,后者则常在溪流附近捕食鱼类与小型鸟类。监测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在中低海拔混交林至中高海拔区域形成明显的垂直分层分布格局,反映出保护区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物种多样性。


布控在一前晌沟的红外相机捕捉到豹猫影像


二、夯实数据支撑,洞见修复成效


第三季度监测数据显示,共记录到狍子30多只次、中华斑羚17只次、赤狐9只次、豹猫2只次。与去年同期相比,狍子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中华斑羚数量略有增长,赤狐与豹猫的活动频率也有所提升。这些数据初步印证了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对物种栖息地的改善效果,反映出野生动物繁殖状况趋好、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的良性发展态势。


布控在龙泉沟红外相机捕捉到狍子影像

布控在龙泉沟的红外相机捕捉到赤狐影像


三、精准分类施策,深化保护实践


针对赤狐、豹猫等活动范围扩大的趋势,万家沟管理站提出应加强核心区人类活动的管控,以减少人为干扰对物种迁徙与栖息的影响。同时,管理站计划于第四季度开展重点物种专项调查,融合无人机追踪技术,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斑羚等珍惜濒危物种的行为生态学研究。未来,万家沟管理站将持续为保护区生态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精准的数据支撑,不断推动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贡献力量。


布控在一前晌沟的红外相机捕捉到中华斑羚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