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自然教育,看祁连山美丽新图景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 作者:潘春芳 | 发布时间: 2025-09-17 | 7 次浏览 | 分享到:


祁连山,不仅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生态智慧的“自然课堂”。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以生态文明高地为目标,构建起一套覆盖政策、基地、课程、人才、社会支持的完整自然教育体系,让无数人在与祁连山的深度对话中,读懂生态保护的意义。

自然教育是谋划布局的大棋

挂牌23所生态学校、生态科普馆等场馆接待游客量逐年攀升、举办自然观察节、组织香港少年青海行、参加北京“融铸式”研学实践推介会……这两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在自然教育领域,厚积薄发。

自然教育活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祁连山的自然教育是一盘布局多年的大棋。2018年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着手推进自然教育体系构建,联合多单位评定生态学校,从自然教育课程、师资队伍、合作关系、基础服务设施、制度规范以及发展机制六方面规划了自然教育体系。这盘大棋强调多方协同,多点发力,自然教育从“零散探索”走向“系统推进”。今天,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祁连山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正是祁连山多年积淀开出的美丽花朵。

打造沉浸式自然课堂

门源县仙米乡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距离省会西宁市交通最便捷的入口社区。在仙米乡的苍翠林海间,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像一座会客厅,通过标本陈列、多媒体演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将祁连山的地质演变、动植物资源娓娓道来,几十种大型野生动物标本在仿真生境中活灵活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祁连山野。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展示的祁连山鱼类资源。

这是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自然教育基地网络的其中一站。目前,祁连山青海片区已建成展陈中心、生态科普馆、野生动物救护站等各类基地,还打造了自然教育特色管护站,构建起“主体型+辅助型+支持型”三层体系:主体型基地提供整体性解说服务,辅助型基地开展野外观摩体验,支持型基地联动学校、社区形成协同效应。

同时,结合生态景观与生物多样性分布,祁连山青海片区串联起多条研学路线,从冰川湿地到森林草原,从地质遗迹到文化遗址,满足不同群体的探索需求。

2024年,生态科普馆单馆参观人数达8万人次,展陈中心全年接待1万余人次,聚阳沟研学点开展科普活动200余次。

有趣的课程让生态知识“活”起来

“同学们,你们知道祁连山有多少条冰川吗?这些冰川像什么呢?”在门源县珠固乡寄宿制学校的课堂上,自然教育讲师引导孩子们认识家乡的“固体水库”。这堂课源自祁连山青海省管理局开发的11套自然教育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受众,课程设计各有侧重:面向儿童,用游戏互动介绍动植物;面向青少年,融入科考实践;面向公众,开设导师课程讲解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设计了多样的生态文创产品。

管理局开发了3本学生用书、1套教师用书,并依托生态学校,将祁连山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融入日常教学。小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自己与自然的故事:“松塔是和哥哥打仗的武器”“小河里能找到小虾”“看到有人丢垃圾会难过”。这些童真的表达,是生态保护理念生根发芽的见证。

此外,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连续举办两届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大赛,吸引全国各地提交42份参赛作品,储备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部分优秀课程已通过“云端自然课堂”纳入青海省教育厅中小学线上平台,观看人次达5.5万,让更多孩子能“云端”探秘祁连山。

为自然教育注入专业力量

“大家看,这张雪豹一家同框的照片,我拍摄野生动物20多年,1年前才亲眼见到雪豹。大家说,为什么现在能更多见到雪豹呢?”2024年秋天,在北京汇文中学的讲堂上,祁连山国家公园签约摄影师张景元正用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们了解动植物的生存智慧,并从动物身上学会包容与合作。

张景元在北京文汇中学授课。赵田莉摄

为打造专业人才队伍,公园采取“专家+讲师+志愿者”模式:面向全国签约涵盖课程设计、基地运营等领域的专家20人;招募30名专业人才组建讲师队伍,深入学校开展活动;建立志愿者管理机制,经过筛选培训,让志愿者参与讲解、宣传等工作。同时,公园定期举办培训班,2024年开展生态学校教师培训3场,提升从业者的专业素养。

张景元便是自然教育志愿者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祁连山拍摄的《黑颈鹤成长日记》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后,让无数人泪目,最近,他的另一部纪录片《祁连山·秘境家园》目前已经杀青并完成制作,很快会与观众见面。“我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看到祁连山的生命之美,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如今,他的作品已衍生出儿童绘本、文创产品,成为自然教育的重要素材。

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

祁连山国家公园广泛联合社会组织、媒体、企事业单位,开展了一系列影响力广泛的自然教育活动,比如联合阿拉善SEE北京企业家协会举办“99公益日国家公园公益节”,同央视合作录制“开学第一课”,同共青团青海省委合作举办“香港少年大美青海行”交流活动,与教育部门合作推出“云端自然课堂”等。这种多方联动的模式,是公园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体现。

在生态学校建设方面,公园在青海省内挂牌17所、省外挂牌6所,形成“课程研发—师资培育—学校应用—研学实践”的闭环链条。北京、湖南、江苏、上海等地的生态学校陆续组织孩子们赴祁连山国家公园研学调研。

同时,青海省林草局、共青团青海省委等8家单位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资源共享、品牌共创。2024年,公园接待全国各地考察团队2000批次,与其他自然保护地分享经验,推动全国自然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自然教育让国家公园理念深入人心

经过多年努力,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已取得显著成效:累计参与人数达200万人次,线上直播等活动20余场,受众达50万余人次,同央视合作录制“开学第一课”节目观看量达到2.6亿次。越来越多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团体主动关注并参与到祁连山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活动中来。生态学校体系化建设初见成效,课程资源实现共享;国家公园与社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初见成效,村民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升。

祁连山国家公园以自然教育为纽带,让更多人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在这里,每一个基地都是一扇窗,每一堂课程都是一盏灯,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唤醒,而这点点滴滴的努力,正让国家公园的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