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卫候鸟迁飞的“空中生命线”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 作者:王立骄 | 发布时间: 2025-08-27 | 4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两条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交会区域,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近年来多措并举,全方位加强鸟类及其栖息地保护,为途经我国北方的重要候鸟筑起“空中生命线”。监测显示,自2020年以来,该区域新增记录鸟类7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更是从“匆匆过客”转变成在此“安家落户”。


长效机制护航 责任层层压实


集团自2021年全面实施企业林长制以来,通过将野生动物保护责任明确纳入各级林长考核体系,层层压实保护职责,构建了长效工作机制。各级林长积极履职,严格落实定期巡林制度,深入林区一线巡查监测,有效防范网鸟、套鸟等风险。


同时,针对性地开展生态修复行动,科学安装人工鸟巢等,为鸟类等野生动物营造更适宜的栖息环境。这一制度创新将野生动物保护从理念落实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常态化行动,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企业方案”,有力护航了生态安全。


联动执法整治 形成保护合力


为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常态化开展“候鸟护飞”“巡山清套”“清风行动”等系列专项行动。积极强化与属地政府林草、公安、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网信等部门的协作,建立联动执法机制,提升重点区域管控。


针对集贸市场、餐饮场所、花鸟市场、物流及网络平台等重点场所,高频次开展联合检查,有效压缩非法交易空间,从根本上遏制了鸟类等野生动物非法交易现象,通过联动执法凝聚多方保护合力,构筑起打击违法犯罪的坚实屏障。


深化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集团充分利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上下联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除设立咨询台、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外,还开展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进社区、进校园、进林场等活动,创新举办本土野生动植物图片展、鸟类摄影展等,并广泛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及新媒体平台进行多渠道宣传。


这些活动受到了林区群众普遍欢迎和赞誉,进一步激发了人们“保护野生动植物、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行动自觉,社会关注度逐年提升,全民理解、重视和支持鸟类保护工作的氛围日趋浓厚。


强化关键措施 筑牢安全防线


在春秋候鸟迁徙高峰期,为确保迁飞安全,集团依托507座森林资源管护站实施全天候值守,严查过往车辆携带捕猎工具及运输野生动物的违法行为。同时,科学统筹巡护工作,利用林长制智能管理系统及历年迁徙数据,动态优化加密巡查路线和频次,重点加强对候鸟集中停歇地、繁殖地与取食地的巡逻密度,编织起动态高效的防护网。


在夯实野外巡护基础上,集团着力强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持续开展候鸟禽流感主动预警工作。目前,已建成19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和166处监测点,基本涵盖了候鸟集中停歇、繁殖及取食地,形成了“监测站为核心、监测点为触角”的点面结合、层级清晰的立体化预警体系,实现了对野生动物健康状况的常态化、主动监测与早期风险预警,辖区内多年来持续保持野生动物重大疫情“零发生”记录。 


织密监测网络 种群数量增长


集团通过专项调查与常态化监测相结合,成功构建了“全方位、无死角”的鸟类保护监测网络。得益于栖息地环境的持续优化,区域内物种多样性显著提升,种群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通过远红外相机多次捕捉到驼鹿成群林间漫步的身影,最多同步观测记录达7只,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貂熊、原麝、紫貂等珍稀濒危物种在央视《秘境之眼》栏目实现常态化亮相,花尾榛鸡、黑嘴松鸡、猞猁、赤狐等物种在野外频频被偶遇,林区公路沿线,狍、环颈雉、雪兔等野生动物已成为常见物种。尤为可喜的是,有“鸟界国宝”“鸟类大熊猫”之称的珍稀鸟类东方白鹳从候鸟变留鸟,在集团辖区内成功筑巢繁育。(王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