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万物萌动。“看!又出现了,是一只成年健康个体!”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魏坝保护站,巡护员们盯着红外相机,难掩惊喜和激动。镜头里,一只成年大熊猫悠然踱步,毛色光亮,步伐稳健。自2023年,海拔约2700米的大白包区域已连续三年多次记录到野生大熊猫的活动影像。
“‘首次出现’的区域少了,‘成群出游’的区域多了。”曾经一整年也难拍到几张野生大熊猫照片的红外相机,如今一个月就能记录数次“滚滚”的萌态。据统计,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下称“四川片区”)面积达1.93万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的88%,有野生大熊猫约1227只、占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熊猫种群总数的91.6%,伞护着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珙桐、红豆杉等野生动植物10000余种。野生大熊猫的频繁“出镜”,反映出四川片区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成效显著。
系统治理重塑绿色经纬
为守护这片生态净土的原真与完整,四川片区以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为抓手,在管理体系、生态修复、巡护监测等多维度持续发力。
法治引领筑牢制度根基。随着《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等法规相继落地,法治建设稳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为区域内每一寸山水撑起最严密的保护伞。川陕甘三省打破行政壁垒,协同巡护执法与执法监督已成常态。在基层一线,执法改革更显“绣花功夫”:大熊猫国家公园警察大队民警攀崖取证盗伐现场,荥经县乡镇干部首次运用下放的行政处罚权叫停违规建设……从专业警力到基层赋权,一套权责清晰的园地共治新格局已然形成。
山河修复缝合破碎家园。四川片区创新实施分区分类动态管控,完成栖息地修复33万余亩。统筹28.85亿元财政资金,稳步推进矿业权、小水电退出。针对栖息地破碎化难题,科研人员在连接邛崃山与大相岭种群的泥巴山廊道,创新实施“熊猫回家”计划——补植本土阔叶树10万余株,改造栖息地近6000亩。持续实施泥巴山、土地岭、黄土梁等6条大熊猫生态廊道建设。
智慧之眼守望山林精灵。四川片区划定106个管理网格、布设固定巡护样线663条。在全国首次利用局域网结合超短波传输和大熊猫“猫脸”识别技术,实现野外影像实时回传。加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卧龙片区监测体系试点项目已有400余台红外相机接入国家公园感知系统。
系统治理的硕果在群山间绽放:四川片区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向好,主要保护对象的种群数量稳中有升,重点区域大熊猫野外监测年遇见数由178只上升到185只。2024年大熊猫现场遇见55次,发现大熊猫痕迹点约2005个,其他同域野生动物痕迹1.48万个。雪豹、狼、亚洲金猫等顶级掠食者频繁现身,“伞护效应”充分显现,川金丝猴、红豆杉、珙桐等万余种珍稀生灵共享这片安宁家园。
协同共治谱写和谐新篇
“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做了!”村支书杨勇是唐家河落衣沟首批吃上“旅游饭”的人。40多年前,唐家河落衣沟还是村民“靠山吃山”的伐木场。如今,它已蜕变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标杆入口社区。杨勇家的客房从单一标准间扩展到20多间山景房、家庭套房,均价百元,年收入超十万元。“下山发展,不打扰野生动物,人更安全,钱也更好挣。”杨勇的话,道出落衣沟村民的共同心声。
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管理机构与青溪镇政府、落衣沟村“两委”、公益组织共同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将保护理念融入村社集体行动,扶持基础设施与生态体验产业。该组织联合唐家河片区、镇政府、村“两委”及公益组织,引导村民绿色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探索集体经济合作社发展模式。取缔现有零星养殖业,减少家畜对自然消耗和环境污染;转种竹笋、中药材、冬梨,发展中蜂养殖。“这些产业对野生动物干扰小,且亩均收益比传统作物(玉米、小麦等)高30%以上,既减少了人兽冲突,又鼓了钱袋。”
如今的落衣沟,村道平整、路灯明亮,农家乐统一安装“大熊猫国家公园”围栏招牌,野生动物模型与指示牌随处可见。优美的生态环境与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成为全村端稳“绿色饭碗”的坚实底气。从“伐木工”到“护林员”,最终成为生态受益者——唐家河的蝶变,是四川片区社区共治的缩影。
改变同样发生在绵阳平武县老河沟,“生态导赏员”机制应运而生。“国家公园周边社区群众是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最核心的受益群体,”高村乡党委副书记梁晓东介绍,“‘政府搭台、机构培训、村民导赏、公众体验’的模式,让村民成了山林‘讲解员’与生态‘翻译官’——经系统培训后,他们能为访客介绍动植物知识,既提高了收入,又成了国家公园的‘活名片’。”
“栖息地的保护很重要,‘公园’里的人,尤其是原住居民的角色同样关键。”将“惠民生”置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位置,四川各地创新实践层出不穷。在绵竹清平镇,曾经的伐木工陈建国如今负责监测集体林红外相机:“林子好了,我们的‘生态股’才更值钱!”
为促成“国宝”与“乡亲”和谐共生,四川片区成立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81个,建立共建共管阵地30个,签订合作保护协议334份,截至2024年底在聘社区护林员1800余人。同时引导地方政府差异化打造入口社区,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德阳清平、广元青溪、绵阳关坝等一批集生态体验、产业转型于一体的新型入口社区拔地而起。兑现野生动物肇事补偿,规范商品林采伐管理,培育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生态产业——协调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永续发展绘就山水长卷
“大熊猫学院打造了强劲的师资队伍、开发出系列丰富的大熊猫保护‘魔法课程’,让学生系统掌握动植物保护秘籍,指导他们读懂大自然这本厚重的‘典籍’,进而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储备人才。”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杨在君对此踌躇满志。2024年,该校与四川省林草局共建全国首个大熊猫学院,开创国家公园人才培养先河,志在培育出一代代懂科研、能实战的“熊猫学者”。
聚焦大熊猫人工繁育、野外生态学、行为学等研究,四川片区积极夯实科研与人才基石,联袂清华大学等顶尖院所,依托成都超算中心等“数据大脑”,攻关食源修复、野外精准调查等课题。科研一体化平台的持续完善,推动着大熊猫保护事业不断向学科化、专业化、系统化纵深发展。
自然教育亦在这片沃土蓬勃生长。五一棚、白熊坪等观测站成果丰硕,科学底蕴和人文内涵积累沉淀。荥经以“全域自然教育先行者”为目标,推动自然教育与国家公园南大门片区建设同步;汶川借力博士工作站与自然教育学校深化探索;眉山则依托四川1号界碑、亚洲第一桌山等独有IP,打磨“杜鹃课堂”“问道珙桐”等精品课程。2024年,四川片区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访客总量超440余万人次。
“30年前卖的是木头,如今卖的是文化。”荥经县龙苍沟镇相关负责人感慨。“熊猫文旅”已成当地支柱产业,年接待访客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亿元,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2024年,四川片区首批11支31万份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备案上市,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从成都川熊猫笋、枇杷茶到广元腊肉、蜂蜜,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路径愈加清晰,生动诠释着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四川智慧。
让“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协同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的探索与实践,让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如涟漪般持续扩散。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1227只野生大熊猫安然繁衍,上万种生灵生生不息,共同撑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澄澈晴空,徐徐铺展出一幅永续发展的巴蜀生态长卷。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