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数据摸底、调研指导、谋划项目、引导社区参与等多元举措,探索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新路径。
一、强化数据摸底,明晰产业发展底数
2025年初,管理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共建共管和生态产业发展工作的通知》,建立“季度汇报+数据核查”闭环管理机制。各分局按季度统计所辖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现状,定期对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截至第二季度末,相关生态产业接待游客约39万人次、收入约1700万元。
二、深入调研摸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为精准把握保护区及周边适宜发展的生态产业方向,管理局聚焦保护区生态产业开展实地调研。先后到莫尼山非遗小镇、乌素图管理站辖区、宇生乐丰园等地,了解产业发展前景、营收状况、雇佣当地居民等信息。通过“摸实情、查实况”,为后续生态产业规划布局奠定坚实基础。
三、实地科学论证,谋划项目发展前景
针对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产业布局等,积极谋划下一年度生态产业拟发展项目。邀请专家深入回民区管理站辖区、武川县坝顶村等地,寻找适宜中药材试验种植的地块,查看已开展种植的中药材规模、生长态势及产量效益,与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种植负责人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市场瓶颈及政策诉求,确保拟开展的项目既符合发展现状,又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四、引导社区参与,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保护区周边群众成为生态产业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农家乐、特色民宿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截至第二季度末,累计创造就业机会650人次;另一方面,支持居民在生态旅游经营点免摊位费售卖农产品,既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又提升了大青山保护区特色农林产品的知名度,实现“护生态、稳增收”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管理局将继续优化生态产业发展策略,持续探索更多“保护得好、发展得好、群众受益”的实践路径,让大青山的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富民强乡“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