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喜讯:2025年麋鹿产仔期(3-5月),白石头沟管理站辖区的麋鹿种群成功诞下12只健康幼崽。这是保护区自开展麋鹿野化放归项目以来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当地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春季以来,保护区工作人员提前部署,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栖息地优化、营养补给等科学手段,为麋鹿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繁育环境。白石头沟管理站站长表示:“为确保母鹿顺利生产,我们加派人手实时观察孕鹿健康状况,并严格管控人为干扰。新生幼崽目前状态良好,已陆续跟随鹿群活动。”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山地森林、沟谷湿地等多样生态环境,基本具备麋鹿生存的食物、水源、隐蔽等生存要素。2021年9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27头麋鹿,被放归到了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和浩特市分局白石头沟管理站的召歌沟。2022年,9头麋鹿幼崽在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诞生,这不仅是大青山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的第一代,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成功建立野生麋鹿种群。2023年和2024年,又有21头小麋鹿陆续降生,这些新生命的诞生,充分证明了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合麋鹿家族的繁衍生息。经过三年半的时间,这些麋鹿已经完全适应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种群总数也增长到了60多头。




新生小鹿憨态可掬、灵动活泼
为了确保麋鹿种群的健康发展,工作人员利用北斗卫星定位项圈,对麋鹿进行密切跟踪监测,构建起了卫星遥感、无人机监测、地面监测相结合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了对麋鹿种群生活的全天候监控。同时,保护区连续三年开展麋鹿跟踪监测及相关科学研究,包括对其栖息地环境变化(含水源、植被、土壤等)、生活习性、繁衍特征、活动规律、取食习惯及健康状态等,对建立长期稳定的野外自然种群提供各方面的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