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6日,60株0.8 - 2米的崖柏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顺利运抵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头辖区五当召管理站,并在管理站大棚内完成假植工作。崖柏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素有植物界“大熊猫”之称 ,是白垩纪时期留存至今的珍稀物种,一度被宣布“野外灭绝”,对研究植物进化和古生态环境有着极高的科学价值,因其数量稀少、自然繁殖力低,保护工作至关重要。此次崖柏由中国林科院引入五当召管理站,将进一步探索崖柏在本地的生长适应性和繁育可能性,进一步拓展崖柏的种群范围,加强对这一珍稀物种的保护,对丰富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在假植现场,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假植技术规范操作。首先,选择了避风阴湿、排水良好且便于管理的大棚区域作为假植地点。在假植前,对崖柏苗木进行了细致检查。随后,开挖假植沟,沟深和宽度根据苗木大小确定,将崖柏逐株挨紧放入沟中,使根系舒展,再用湿润的土壤将根系和茎的下部埋好并踩实,确保土壤与根系紧密接触。最后,给崖柏喷淋浇水,提高根叶水分。整个假植过程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减少了苗木根系在空气中的裸露时间。
此前,2023年4月就有200余株崖柏幼苗从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户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头分局青山管理站,经过1年多生长已逐渐适应自然生境,刷新了崖柏栽植的地域更北、海拔更高纪录。2024年6月,又有500株崖柏被运送至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头辖区开展迁地保护试种试验,五当召管理站也新开辟试验地进行试种。
“五一”前后,五当召管理站将按照既定计划,开展崖柏的适应性栽培工作。工作人员会依据前期假植期间收集的数据,以及崖柏在大棚内的生长状况评估,选择最为适宜的户外种植区域。后续,五当召管理站将安排专业人员对这批崖柏进行悉心照料与监测,详细记录其生长状况,包括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数据以及崖柏的生长高度、枝叶数量等生长指标。同时,管理站计划与中国林科院等科研机构保持密切合作,开展相关科研项目,深入研究崖柏在本地的生长特性和适应性,为崖柏的迁地保护和种群扩大提供科学依据,共同推动崖柏保护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