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通过热成像技术首次捕捉到野生麋鹿群夜间渡河的珍贵画面,获得多家央视点赞报道。镜头中,热成像技术清晰呈现了麋鹿群夜间活动的细节,成年麋鹿带领幼崽穿越冰河,蹄部悬蹄结构有效防滑,群体通过协作避开暗流。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麋鹿对高寒山地环境的卓越适应力,更标志着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麋鹿迁地保护种群取得里程碑式成功。央视CCTV2、CCTV4、CCTV13进行了报道。

麋鹿作为中国特有物种,历史上曾因环境变化、栖息地破坏等因素在野外灭绝,但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成功回归并繁衍生息。2021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多家机构启动“麋鹿、野马种群扩散与扩大放归项目”,将27头来自北京南海子与江苏大丰的麋鹿放归内蒙古大青山白石头沟。这片位于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的山地,冬季极端气温可达-30℃,一度被视为麋鹿适应能力的“试金石”。

经过近四年的繁衍生息,麋鹿种群已从27头增至52头,并成功繁育出第一代“大青山麋鹿”。2022年春季,首批9只幼崽诞生,成活率达100%。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研究团队结合北斗项圈与无人机监测发现,麋鹿夏季偏好湿地边缘的水生植物,冬季则转向山谷背风处觅食,它们用厚实的皮毛抵御严寒,甚至主动避开人工保暖棚,证明其生理机制已深度适应山地气候,成功扎根内蒙古。

麋鹿种群在大青山的扩散与扩大,是中国智慧对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贡献。这一案例证明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迁地保护不仅能拯救物种,更能激活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