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林草局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地管理提质增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坚决挑起守护绿水青山、培育金山银山两副担子,积极探索“两山”实践新路径,全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基础建设。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一体化推进规划编修、执行监管和建设落实,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三条控制线的关系,推动景区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
(一)健全规划体系。加快各项规划编制进度,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风景名胜区利用强度,严格执行规划管理制度,确保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在严格执行经国务院批复的《扎兰屯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年)的基础上,争取到自治区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委托北京绿维公司于2019年启动了包括五大项内容的景区系列规划设计编制工作,目前这一系列规划已通过评审。
(二)攻坚重点项目。把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补短板、强弱项的关键所在和蓄势谋势、厚植优势的基础支撑,大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功能,不断提升生态保护能力、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系统梳理上级政策指向、发展导向,切实抓好项目谋划、储备、转化等工作,初步形成了实施一批、争取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扎兰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批复以来,累计争取到位资金2.1亿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个,同步储备了一大批项目。
(三)提升建设水平。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系统性,认真做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分区分类开展受损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恢复。严格按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统筹实施自然保护地内的生态廊道建设。充分运用国土调查成果,建立景区统一矢量数据库,并纳入了全市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二、健全执法机构,强化监督保护。2019年组建了全区第一支景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综合执法局,并持续推进执法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切实提高了自然生态保护的法治化水平。
(一)完善执法装备,筑牢工作基石。持续提升执法装备水平,现有执法车辆5台,全员按国家规定的行政执法制式服装着装。完成景区数字化指挥中心建设,在湿地和各景区景点布设摄像头42处,创新实现了“地面巡逻+无人机巡航+空中监控”全天候全覆盖监管新模式,实现了执法质量效率双提升。
(二)坚持精管善治,提升执法能力。深入落实“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专项行动,聚焦办案场所、执法标识、管理制度、执法流程、法律文书、执法装备“六个统一”,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致力打造符合一线实际的执法标准样板,执法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三)突出常态长效,强化一线管护。面对管护范围面广、点多、线长和社情复杂等难题,聚焦景区治理现代化,深耕景区管理精细化,坚持执法与管理并行、服务与打击并重,积极探索构建“服务+监管+执法”融合新模式,切实形成了“综合执法引领、专业执法联动”的执法监管新体系,有效预防和遏制了破坏生态的问题。
三、勇担责任使命,提升保护水平。积极主动投身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在湿地公园迎接国家验收过程中,多措并举、多维发力,跑出了湿地保护建设“加速度”。
(一)严格执行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准确把握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定位和建设理念,围绕生态建设核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湿地保护保育为重点,全面落实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全力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环境整治、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基础建设、合理利用、社区共建等一系列工程,实现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共赢。
(二)落实保护制度,实施科学修复。全面实施围封抚育,在湿地公园重要交通节点设置60处界碑、沿线设置560 处界桩,在生态保育区及恢复重建区建设30公里网围栏并设置标牌和监控设备,通过人工修复工程恢复湿地面积60公顷。积极救助野生动物,湿地公园管理中心累计救助包括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内的鸟类40多只,累计放飞鸟类40多只。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按照管理网格化、标准精细化、维护常态化的要求,常态长效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历史遗留的环境卫生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三)开展联合执法,加强巡护监管。联合森林公安、水利、城建等执法部门共同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严肃查处开垦湿地、私挖鱼塘、猎捕采挖野生动植物等破坏湿地资源的行为。组建3个湿地管护站,将湿地公园划分为3区8片260个段,配备湿地网格管理员70名。在候鸟迁飞季节,联合相关村委会和森林公安局开展巡护及宣传工作,并同周边村委及企业签订保护候鸟联防协议。经过几年努力,湿地公园内未发生森林草原火灾,违法开垦、捕猎捕鱼现象基本杜绝,生物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群众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四、突出生态品牌,科学开发利用。作为扎兰屯区域旅游的第一龙头、呼伦贝尔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支撑、内蒙古东部旅游的黄金节点,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努力找准新的着力点、点燃新的增长点、登上新的制高点。
(一)主动融合联动发展。立足景区生态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实际,牢固树立大旅游大融合发展意识,努力找准自身特色和功能定位,积极打造与呼伦贝尔、阿尔山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彼此呼应的旅游产品,大力开发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康体疗养、生态文化等旅游产品,集中打造以休闲度假为核心,以自然风光为辅助的全域旅游目的地。
(二)坚守开发服从保护。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理念,坚守“任何开发服从于保护,以合理开发促进有效保护”的原则,精心守护好自然保护地多元系统完整的绿色生态,发展好资源集约利用、品牌形象优良的绿色产业,建设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区,努力把景区建设成为生命力旺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下一步呼伦贝尔市将进一步促进镇区、景区、林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融入自然的生态城镇和特色景区,实现共建、共融、共通、共享的长远目标。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