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
《大青山,中国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分水岭》
赵子阳
山是亿万年地壳运动的产物,《辞源》释为“陆地上隆起高耸的部分”。人类从大山中孕育而来,北京人、蓝田人甚至内蒙古的人类祖先都在山里生活。信手翻阅文献资料,或回眸历史长河,不难发现,中华文化历来与山有着不解之缘。《山海经》等远古神话或地理学著作中,有关山川河海的描绘比比皆是,神仙不是居于山上,就是藏在水中:昆仑山是西王母的地盘,太行山是神农氏尝百草的地方。
然而,不是每座山都能承载厚重的历史,比如喜马拉雅山,千岩万壑,高耸入云,但在人文历史上显得捉襟见肘;也不是每座山都能扮演文明分界线的角色,比如北岳恒山,山两侧民众感受到的文明体系几乎相同。但大青山,这座渐被世人遗忘的山脉,既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历史,也扮演着农耕和游牧文明分界线的特殊角色,在中国的山脉家族中可谓独树一帜。
壹•大青山,就是古阴山
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河北省最北部,自西向东迤逦着一条如巨龙般的山脉——阴山,它是古老的断块山,也是我国东西走向的主要山脉之一。其西段为狼山,中段为乌拉山、大青山、灰腾梁山,东段为大马群山。莽莽苍苍的群山,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南北宽50—100公里,平均海拔1500—2300米。所以,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称其“是一条并不很高但很宽阔的山脉”。¹
阴山(赵子阳摄)
阴山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地壳剧变。在“阜平运动”“五台运动”等重大造陆运动中,大青山地块沉降,海水浸漫,形成北方著名的原始海洋——阴山海峡。沧海可变桑田,有时也会变成高山。在极其漫长的地质岁月中,地球发生了强烈的造山运动。在燕山运动的巨大影响下,阴山地块强烈上升,古大青山逐渐有了雏形。之后随着喜马拉雅运动的强烈影响,一条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阴山。²
“阴山”之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齐桓公问政于管仲:阴山之马具驾者千乘,马之平贾万也,金之平贾万也。吾有伏金千斤,为此奈何?³
想必在遥远的古代,“草木茂盛,多禽兽” 4的阴山,养马业就很发达,阴山马可谓价值连城,是冷兵器时代诸侯列国竞相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管子》没有记载阴山马的习性、特长,公元9世纪时,唐代诗人刘禹锡不远万里选购了一匹阴山马。该马不算高大伟岸,但却“振鬣轩昂,矫如飞翔” 5,这与后世生存环境相同的蒙古马显然有渊源。《管子》中还提到“阴山之礝碈” 6,一种美石,类玉,在当时是全国通用的“货币”。
大青山之巅九峰山(赵子阳摄)
此后,阴山高频率闪耀在《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水经注》等浩瀚的历史典籍里,伴随着中国的大部分历史。
必须说明一个问题,阴山山脉是现代地理学上的概念,它和古代的阴山不能完全划等号,比如大马群山、灰腾梁山和古阴山完全不是一回事儿。很多时候,古阴山主要指阴山山脉中段的大青山,古代还被称作“祁连山”“钟山”“黑山”“秦山”“大斤山”“天山”“夹山”“钟山”“漠喀喇”“达兰哈喇”“达兰特哩衮”等。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指代范围有所不同。《明一统志》《山西通志》都说:“疑大青山即古阴山、黑山也。”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河套志》序云:“凡昔号阴山,今号大青山者,且不翅千里有奇。”《清史稿》也说:“阴山,俗名大青山。”呼和浩特早期方志《古丰识略》明确指出:“阴山在归化城之北,为漠南口北第一山,即今之大青山,毫无异义。”
大青山,像不像甲骨文的“山”字(赵子阳摄)
贰•地理坐标:北纬40度线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神奇交汇
地球的北纬40度线,如同一条凝聚了人类文明的脉络,横穿北京、嘉峪关、敦煌、马德里、安卡拉、纽约等众多世界知名城市。北纬40度线,又似乎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神秘力量,造就了许多神秘而有趣的自然现象,奇观绝景比比皆是,自然谜团频频发生。
远古的呼唤(高斌摄)
阴山(大青山)的地理坐标,恰巧坐落在这条神奇的纬度线上,北纬40度的魔力在此大放异彩。由于阴山的强力阻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内蒙古急速转弯,大自然的神力硬是把天下黄河改造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几”字弯。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像一颗镶嵌在黄河玉带上的璀璨明珠,河套灌区与位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淠史杭灌区、四川天府之国的都江堰灌区并列为中国三大灌区,百万亩吨粮田更被国内外农业专家誉为“北纬40度高寒地区出现的伟大奇迹”。平均1500米的海拔、每年有近3000小时的日光照射,加之较为充沛的雨水,在上天偏爱的北纬40度,大青山脚下的辽阔沃土成为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地,蒙牛、伊利等乳业巨头从这里走向世界。而大青山的内脏可谓神奇的聚宝盆,蕴藏着铌、钛、锰、金等30种金属矿,大理石、花岗石、高岭土、石棉、云母、石墨等40种非金属矿,还有我们不太熟悉的萤石、蛭石、铜兰、膨润土、方解石等大量稀有的珍贵资源。中国的稀土资源占全球总量的38%,而大青山脚下的包头已探明稀土储量4350万吨,占全国储量的83.7%、世界储量的38.7%,稳居世界首位,包头遂有中国“稀土之都”“稀土王国”的美誉。7
骆驼岭(赵子阳摄)
骆驼山(高斌摄)
历经数亿年地壳升降、海陆变迁、火山地震、霜剑风刀雕刻的大青山,也孕育出众多雄伟波澜的地貌和奇异独特的景观。卧佛山、九龙湾、猴山、虎头山、骆驼山、笔架山、双乳峰、神鹰岩、马鬃山、孔雀山、蟠龙山、凤凰岭、鸡冠子山、牛角旋风,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圣水梁、马场梁、井尔梁、骆驼梁、哈达门、春坤山,云中草原,天然画卷,这里的奇山怪石、奇峰异景,彰显着北纬40度线的神奇魅力,演绎着上亿年地壳运动带给人类的震撼。
“青山之眼”(赵子阳摄)
更为神奇的是,大青山的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惊人的重合。这条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呼和浩特、兰州、拉萨至喜马拉雅山脉东缘。这条线的东南,是受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气候影响的湿润地区,适宜发展农业。这条线的西北部,虽然有少量内陆河与地下水灌溉的绿洲农业,但在这里占压倒优势的是游牧经济。在中国古代,中原的农耕生产方式向北最远能扩展到这条线,而北方的草原游牧部落如果向南突破了这条天然界线,也会感到自己的畜牧生产不合时宜。于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成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边际线,是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也是森林植被与草原植被的分界线。
叁•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分水岭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中,总有一些大山大河蕴藏着无穷的魔力。世界第一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的突然隆起,使得北方大陆的寒冷空气在此寸步难移,是造成南亚雨季的一个重要因素。800里太行山脉逶迤于河北、山西和河南三省之间,像一堵突如其来的墙,成为三地的天然分界线。而秦岭——淮河一线,则是中国南、北地理的分界线,此线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冬季河湖结冰,树木落叶归根;此线以南地区则截然相反,冬季河湖不结冰,树木四季常青。
大青山雾凇(赵子阳摄)
大青山神奇地与北纬40度线牵手,又巧妙地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共舞,这在中国庞大的山脉家族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历经亿万年沧桑岁月的洗礼,吸取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大青山用永恒的执着和顽强的韧劲练就了一身超群绝伦的本领,最终筑就起一道固若金汤的铜墙铁壁,南袭的寒流和北上的湿气在这里凝固,传统的农耕和草原的游牧在这里分道,泱泱华夏大地从此成为风格迥异的“两重天”,山南为“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的广阔农耕区,山北则是“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的苍茫游牧区。
1961年夏,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范文澜、吕振羽等应乌兰夫邀请,访问了内蒙古自治区。他们途经大青山地域时看到:过了集宁,就隐隐望见了一条从东北向西南伸展的山脉,这就是古代的阴山,现在的大青山……这条山脉像一道墙壁把集宁以西的内蒙分成两边。值得注意的是山的南北,自然条件迥乎不同。山的北边是暴露在寒冷的北风之中的起伏不大的波状高原。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山的南边,则是在阴山屏障之下的一个狭长的平原。8
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大青山最大的特点是南北不对称,北坡较为平缓,与内蒙古高原没有明显的界线;南坡则极为陡峭,以巨大的正断面与黄河平原截然分开。这一地貌特点,使大青山北麓的广阔地域直接受蒙古干燥气流的影响,气候干燥而寒冷,年均气温始终徘徊在0~4℃。而由于大青山的阻隔,北部的寒冷气流难以翻越,南部的温暖气流在此聚拢,使得山的南侧相对湿润而温暖,年均气温明显高于山北,为5.6~7.9℃,年降雨量也比山北多70~100毫米。同时黄河“几”字弯蜿蜒流淌,河网密布,孕育出了适宜耕种的土默川。
龙潭瀑布,呼和浩特旧八景之一(赵子阳摄)
于是,东西横亘、形如屏障的大青山,不仅成为中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也成为农耕和游牧经济形态上的天然分界线。有一个误区,认为大青山南麓的呼和浩特、包头为草原城市。事实上,他们的地理方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他们的城市性格,这些城市毫不例外地坐落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上,农牧交融、多元一体应该才是他们的最主要特征。最晚到2300多年前,中原华夏民族的足迹就已到达大青山南麓。赵武灵王主动向游牧民族学习,着胡服、习骑射,伴随着踏踏马蹄,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历史上第一次踏入“在阴山屏障之下”,黄河、大黑河、哈素海等众多河流湖泊滋润出的“狭长平原”,袭取“原阳”(今呼和浩特大黑河南岸八拜古城),建云中、九原二郡,这片农耕游牧过渡区有了最早的中原政权管辖的行政建制。赵国人还在大青山南坡修筑了长城,试图将北方的游牧民族抵挡在大青山一线。赵武灵王或许自己也不清楚,他所修筑的长城恰巧位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农耕和游牧文明的分水岭上,所要守住得原本不过是中国农耕区的底线罢了。以后的中国历史不断重复着这一幕。
大青山秦长城(赵子阳摄)
然而,康熙中晚期以来的200多年时间,伴随中原汉族移民的接续北上和他们带来农耕生产方式的影响,中国农耕和游牧的分界线随之不断北进。到清末,这条分界线已远远超过了大自然划定的界线——阴山,推进到历史上草原的深处。大青山北麓的武川、固阳等地,变成农耕和游牧的一个交错区,山间盆地和滩川地可种植莜麦、马铃薯、胡麻、油菜籽及糜子、谷子、黍子、荞麦等,但属旱作农业,产量极不稳定。再往北,才进入一马平川、四处皆通达的茫茫草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山前泾渭分明,过着“以穹庐为舍,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生活。
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没有选择阴山的亲密伴侣黄河,也没有选择太行山、吕梁山等名气更大的山脉,而是选择了默默无闻、粗犷厚重的大青山,这不能不说是大自然的神创之作,大自然的神奇魔力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大青山成为自然界里一曲最厚重的礼赞。只有真正接近她,那些沉淀已久的神奇,才会像书页一般,向世人徐徐展开。
1. 翦伯赞:内蒙访古,《人民日报》,1961年12月13日。
2. 吴新伟等:内蒙古大青山地区石榴石榴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特征,《地质与勘探》,2013年第10期;高银表《中国大青山》第1—2页。
3.《管子·揆度》。
4.《汉书•匈奴传》。
5.刘禹锡《吊马文》。
6.《管子·揆度》。
7.《稀土?稀土,稀土!——包头稀土产业发展回眸》,内蒙古日报,2020年1月2日。
8. 翦伯赞:内蒙访古,《人民日报》,1961年12月13日。
( 供稿单位:经营管理处 )
版权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